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用下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25℃水浴中,10min后关闭软管夹,随后每隔5min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位置

(1)分析实验装置可知,X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该物质是NaOH,由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试管中的气压下降,毛细管内的液滴向左移动.
(2)由表格实验数据可知,在20min~30min内,液滴移动的距离是130-65=65mm,毛细管横截面积为1mm2,所以氧气减少的体积是65mm×1mm2=65mm3,在20min~30min时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65mm3÷10min=6.5mm3/min.
(3)此实验没有对着实验,应设置一对照实验消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增加一相同的实验装置,将活的果蝇换成死的果蝇作为对照.
故答案应为:
(1)NaOH        左
(2)6.5       (3)将活的果蝇换成死的果蝇,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为什么蜻蜓经过几亿年进化,除了个头变小了,其他基本没有变化

不止蜻蜓,很多动物都是这样,如鲨、鳄、鹦鹉螺、细菌、真菌等生物。它们就像被大自然按下了“暂停”键,几亿年时间未曾改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太适合环境了,优势十分明显,没有必要进行改变。生物为什么演化生存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动物的某些身体结构成为生存的障碍。就是说,演化都是的。比如泥盆纪的头甲鱼类,它们厚重的装甲可以在与节肢动物的斗争中提供一些保护,但当鱼类自己演化出超级猎食者后,厚重的头甲便成了影响逃命速度的累赘,于是这一设计渐渐被大多数鱼类抛弃了。图:长着厚重头甲的邓氏鱼再说人类,我们祖先的双脚曾经长得跟双手一样,趾很长,大脚趾分立于其它四趾,整个脚很灵活,有抓握能力。但气候改变、森林消失后,古猿来到地面,直立行走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这时候灵活修长的脚趾和指向内侧的大脚趾便成了“无用设计”,还可能拖慢奔跑速度,于是这些特征慢慢消失,我们的双脚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自然界的经典设计有些动物的身体结构极其经典,非常适合于某些特定环境。拥有这种结构就意味着拥有生存优势,大自然为什么要费劲改变它呢?比如鲨鱼,纺锤形的身体、盾状鳞片和无盖的鳃,这些设计已经经历了五亿年、上亿代的考验,它就是最合理的。想在水中以很小能量获得很高速度的生物都必须让自己向这种体形靠扰,甚至人类也需要从鲨鱼五亿年前的设计中找灵感,完善武器和游泳衣。图:鱼雷图:“鲨鱼皮”泳衣再说蜻蜓,它们有三个单眼两个复眼,视力极佳;有窄而长的膜翅,在空中可进可退可悬停,能做非常复杂的动作;腿接近头部,方便空中捕食,也能“俯冲猎杀”地面猎物;呼吸器位于修长的腹部,即平衡了重心又解决了飞行散热问题……这么逆天的设计,为什么要改?人类实验、计算了N多年,造出了灵活的直升飞机,结果还不是跟蜻蜓的外形一模一样?总之大自然可懒了,大自然可抠了。不到火燎眉毛,他才不会修改自己的设计呢。的确,突变总在发生,但绝大多数是对生存有害的突变(多条腿、没体色之类),获得有益突变的概率太低了。变化意味着冒险,大自然的“懒”和“凑合”也是为了尽量保证物种的存续嘛。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用下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25℃水浴中,10min后关闭软管夹,随后每隔5min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位置(为什么蜻蜓经过几亿年进化,除了个头变小了,其他基本没有变化)

为什么观察不到果蝇幼虫唾液腺

1. 唾液腺是否找得对,找不到唾液腺再怎么做也是白瞎啊。解剖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尽量别把肠子什么的弄出来,那样就真找不到唾液腺了。如果能分辨到唾液腺的话记得把脂肪去掉。比较暴力的一种是把整个头压在片里,镜检时慢慢找。

青梅发黑还可以用吗

不可以,已经氧化变质了